咖啡豆等級完全指南 2025|全球分級機制與選豆技巧解析

咖啡豆等級完全指南 2025|全球分級機制與選豆技巧解析

目錄

    咖啡豆等級是連接產地與消費者的「品質密碼」,直接決定咖啡的風味純淨度、口感層次與市場價格。不懂分級,不僅可能錯把商業豆當精品豆,更無法精準找到自己喜歡的風味類型。本文基於全球通用標準與產地特色,詳解所有分級邏輯,幫你建立系統化的咖啡豆等級知識。

    國際通用咖啡分級制度:SCA 與 COE 兩大核心標準

    國際間最權威的咖啡分級體系,主要圍繞「品質評測」與「競賽認證」兩大方向,其中 SCA COE 是業界公認的核心標準。

    • SCA 杯測分級(精品咖啡認證):SC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採用 100 分制,透過杯測評估香氣、風味、餘韻、酸度、醇厚度(Body)等 8 個維度,每項 0-10 分。分數達 80 分及以上即為「精品咖啡豆」,85 分以上屬傑出精品,90 分以上則是頂級稀缺品。
    • COE 競賽分級(頂級咖啡認證):COE(Cup of Excellence)是全球最高規格的咖啡競賽,產區莊園需經多輪杯測篩選,最終選出 Top 10-30 的咖啡豆。COE 等級不僅看分數,更強調稀缺性,Top 10 咖啡豆常以拍賣形式售出,單價可達一般精品豆的 5-10 倍。

    全球核心分級維度:三大關鍵評判指標

    所有咖啡豆分級體系,本質上都圍繞「瑕疵率」「物理特性」「生長環境」三大維度展開,不同產區會依據自身條件側重不同指標。

    瑕疵豆等級標準瑕疵率是核心指標,SCA 規定 300g 咖啡豆中,一級豆(Grade 1)允許 0-3 個輕微瑕疵(如碎豆、帶殼豆),嚴重瑕疵(如全黑豆、酸臭豆、蟲蛀豆)則不允許存在。超過標準的咖啡豆,風味易出現苦澀、霉味等雜味。

    篩網大小分級:以「篩網目數」衡量顆粒大小,目數越大顆粒越粗。例如哥倫比亞的「Supremo」對應 18 目以上,「Excelso」對應 17-18 目;肯亞的「AA 級」需達 18 目以上,顆粒飽滿度直接影響萃取均勻度。

    含水量與密度:合格咖啡豆含水量需在 10-12% 之間,過高易發黴,過低則風味流失;密度則與海拔相關,高海拔豆密度高,更耐萃取。

    產區主要分級依據代表體系風味特徵
    非洲(衣索比亞、肯亞)瑕疵率+顆粒大小G1-G5、AA/AB/PB花香明顯、果酸明亮
    美洲(哥倫比亞、瓜地馬拉)海拔高度+顆粒大小SHB/HB、Supremo/Excelso焦糖甜、酸度柔和
    亞洲(台灣、印尼)海拔+認證高山豆、濕刨法醇厚蜜香、低酸溫潤

    瑕疵率分級:衣索比亞 G1-G5 的黃金標準

    瑕疵率分級是最基礎的品質過濾機制,透過計算一定重量內的瑕疵豆數量,劃分咖啡豆等級,非洲衣索比亞的G系列分級最為經典。

    G1(最高級):300公克咖啡生豆中,瑕疵豆數量不超過3顆。僅允許極少數輕微瑕疵(如微小碎豆),嚴重瑕疵(黑豆、霉豆、蟲蛀豆)完全禁止。這類咖啡豆風味純淨,無雜味,多為精品豆或單一莊園豆。

    G2(次高級):300公克生豆中,瑕疵豆約4至12顆。仍屬精品豆範疇,風味乾淨度略遜於G1,但整體口感依舊協調,是市場上高性價比的選擇。

    G3-G5(商業級):瑕疵率逐級升高,G3瑕疵豆數量超12顆,G5可達數十顆。這類咖啡豆多作為商業豆,用於速溶咖啡或混合豆,風味易出現苦澀、霉味等雜質感。

    需注意,G1 等級僅代表物理品質,非風味唯一指標;單一莊園 G1 才具可追溯性與風味特色。

    延伸閱讀:查看「非洲咖啡豆產地深度解析」,快速對照非洲特色與最詳分析。

    物理特性分級:顆粒大小與密度決定風味潛力

    物理特性分級聚焦咖啡豆的「外在規格」,透過篩網目數(衡量顆粒大小)與密度,判斷其飽滿度與萃取潛力,肯亞、哥倫比亞是典型代表。

    (1) 篩網目數與顆粒等級

    肯亞:AA、AB、E體系

    • E:自然變異的超大顆豆子,篩網目數18目以上,數量極少,風味濃郁且稀缺。
    • AA:核心精品等級,目數17-18目,顆粒飽滿,能均勻萃取,呈現明亮的黑醋栗酸與焦糖甜感。
    • AB:A(6.80mm)與B(6.20mm)顆粒的混合,目數15-16目,風味均衡,價格比AA更親民。
    • PB:圓豆(單瓣豆),因咖啡豆發育時僅單一胚珠成熟形成,風味更集中,常單獨作為特色等級銷售。

    哥倫比亞:Supremo、Excelso體系

    • Supremo:最大顆等級,篩網目數17/18目,顆粒均勻飽滿,風味層次豐富,帶有花果香與焦糖尾韻。
    • Excelso:次大顆等級,目數15/16目,口感清爽平衡,適合日常飲用,是哥倫比亞咖啡的主流等級。
    • Extra:商業級小顆豆子,目數低於Excelso,多見於混合咖啡,風味較單一。
  • 延伸閱讀:查看「南美洲咖啡豆產地深度解析」,快速對照南美洲特色與最詳分析。

  • (2) 密度輔助判斷
    • 密度與咖啡豆的飽滿度、水分含量相關,高海拔咖啡豆密度更高(因生長周期長,糖分積累多),萃取時更耐高溫,能釋放更多風味物質;低海拔豆密度低,易萃取過度,出現苦澀味。

      海拔高度分級:中美洲的「硬度」與風味綁定

      中美洲產區(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的分級,直接將海拔高度與咖啡豆「硬度」「風味」掛鉤,海拔越高,等級越高,風味越複雜。

      瓜地馬拉:SHB、HB、SH體系

      • SHB(Strictly Hard Bean):極硬豆,海拔需在1350公尺以上。生長周期長,豆子密度高,風味濃郁,帶有焦糖甜感與火山土壤帶來的礦物質味,是瓜地馬拉的頂級等級。
      • HB(Hard Bean):硬豆,海拔約1200-1350公尺,風味清爽度提升,苦感較弱,適合喜歡淺烘焙的消費者。
      • SH(Semi Hard Bean):半硬豆,海拔約1000-1200公尺,風味均衡,是大眾市場的主流選擇。

      哥斯大黎加:海拔與環境雙重考量

      哥斯大黎加的分級採用SHB(Strictly Hard Bean)體系,海拔1200公尺以上的咖啡豆,因晝夜溫差大,風味物質積累多,呈現柑橘酸、茉莉花香等複雜風味;中低海拔豆風味更單一,多作為商業豆使用。同時,當地會額外考量生長環境(如是否鄰近熱帶雨林),環境優越的產區,咖啡豆等級也會相應提升。

    • 延伸閱讀:查看「中美洲咖啡豆產地深度解析」,快速對照中美洲特色與最詳分析。

    • 台灣咖啡豆分級:高山屬性與本土特色結合

      台灣咖啡豆以「高山豆」為核心標籤,分級體系融合國際標準與本土特色,側重海拔與品質認證。

      • 超高山豆:海拔1500公尺以上(如阿里山頂峰、福壽山高海拔區),數量稀缺,風味濃郁,帶有蜜香與深層巧克力味。
      • 高山豆:海拔1200-1500公尺(如阿里山、清境),口感均衡,常見柑橘酸與花香,是台灣咖啡的主力等級。
      • 平地豆:海拔1200公尺以下,風味較清淡,多作為入門級本土咖啡。

      本土品質認證

      民間與業界推出補充認證,如「台灣咖啡協會分級」,參考SCA杯測標準,將咖啡豆分為「精品級(SCA 80分以上)」「特選級(75-79分)」「優選級(70-74分)」,確保等級標註的可信度。部分業者還會標註「單一莊園」「單一樹種(如鐵比卡、波旁)」,強調本土咖啡的獨特性。

      等級與烘焙建議

      了解分級體系後,選購時需透過「等級標註」判斷品質,同時匹配自身口味偏好,避免盲目追求高級別。

      看具體數據,不看模糊詞彙:優先選擇標註「G1」「AA 17-18目」「SHB 1200m+」的咖啡豆,避開僅標註「頂級」「特選」但無具體標準的產品。

      高級別≠適合自己:SCA 85分的高酸衣索比亞G1,可能不適合討厭酸味的人;而肯亞AA的濃郁風味,也未必比哥倫比亞Excelso的清爽更符合大眾口味。

      產區等級與烘焙匹配:高海拔的SHB豆耐烘焙,適合中深烘焙(突出醇厚感);中低海拔豆適合淺烘焙(避免苦澀)。

      全球主要產區咖啡豆分級對照表
      全球主要產區咖啡豆分級對照表

      選購指南:依風味偏好快速定位

      挑選咖啡豆時,需同時考慮等級標註與個人口味。

      • 喜歡果酸與花香 → 衣索比亞 G1、肯亞 AA
      • 偏好焦糖甜與平衡口感 → 瓜地馬拉 SHB、哥倫比亞 Supremo
      • 喜歡低酸厚實 → 台灣高山豆、印尼濕刨法豆

      FAQ:咖啡豆等級常見問題

      Q1:肯亞AA與衣索比亞G1,哪個等級更高?

      兩者無法直接比較,因分級維度不同。肯亞AA是「物理特性(顆粒大小)」等級,代表17-18目的飽滿顆粒;衣索比亞G1是「瑕疵率」等級,代表≤3顆/300g的低瑕疵率。若要判斷品質,需看額外的杯測分數(如SCA 80分以上皆為精品),且兩者風味類型差異大(肯亞酸濃、衣索比亞花香),需按偏好選擇。

      Q2:圓豆(PB)為什麼常單獨賣?等級比AA高嗎?

      PB不是「等級更高」,而是「形態特殊」。它是咖啡豆發育時單一胚珠成熟的結果,數量僅占總產量的5%-10%,因顆粒圓潤,萃取時受熱更均勻,風味比同產區的扁平豆更集中。例如肯亞PB的風味濃郁度會略勝於同批次的肯亞AA,但等級邏輯不同,PB是「形態分類」,AA是「顆粒大小分類」。

      Q3:哥斯大黎加沒有SHB標註,怎麼判斷海拔等級?

      哥斯大黎加實際上使用SHB(Strictly Hard Bean)分級體系。若產品未明確標註,可透過「產區名」與「烘焙商描述」間接判斷。塔拉珠(Tarrazú)、西部谷地(West Valley)是高海拔核心產區,若包裝標註這些產區,且描述「風味複雜、帶柑橘酸」,通常對應12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豆;若標註「中央谷地」且描述「口感清爽」,多為中低海拔豆。購買時可主動詢問烘焙商具體海拔。

      Q4:商業豆為何不標瑕疵率或海拔?

      商業豆以「量大、價低」為目標,多採用多產區、多批次混合,無法單一標註「G3」或「SH」等具體等級;且其瑕疵率(常超15顆/300g)、海拔(多低於1000m)不符合精品標準,標註後反而影響銷售,因此僅會標註「咖啡粉」「咖啡豆」等通用名稱。

      Q5:台灣高山豆標註「1500m+」,為什麼價格比進口精品豆貴?

      主要因「產量少」與「種植成本高」。台灣高海拔咖啡種植面積小(如阿里山高山區僅數百公頃),畝產量不足進口產區的一半;且山區種植需人工採收、運輸,成本比南美、非洲的大規模種植高3-5倍。此外,本土消費者對「在地產區」的認同度高,也推高了價格,但其風味(如蜜香、溫和酸度)確有本土特色。

      Q6:標註「G1」的混合豆,跟「G1單一莊園豆」有什麼差別?

      標註「G1」僅代表瑕疵率符合最高標準(≤3顆/300g),但若未註明莊園名稱或批次,通常是多個產區或批次的混合。G1混合豆風味穩定、瑕疵率低,但缺乏獨特性;G1單一莊園豆可追溯到特定莊園,風味更具個性與故事性,通常還會標註處理法(如日曬、水洗)與杯測分數,價格也更高。追求極致風味體驗,應選單一莊園;追求穩定品質與性價比,混合豆即可滿足。

      延伸閱讀|想更懂咖啡?

      了解更多咖啡知識,從選豆、磨豆到萃取比例,讓你的每一杯都達到精品級表現。

      👉 立即閱讀《粉水比 vs 粉液比|咖啡沖煮的關鍵差異》

      咖啡豆等級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適合自己才是最好」。透過理解瑕疵率、顆粒大小、海拔高度三大分級維度,結合產區風味特色與烘焙建議,你可以精準找到符合口味偏好的咖啡豆。下次選購時,記得看清楚具體等級標註(G1、AA、SHB),並依自己的酸度、甜度、醇厚度需求,快速定位理想選擇——從此不再盲目跟風,而是成為真正懂咖啡的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