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以年產150-180萬噸的規模穩居全球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僅次於巴西。然而與其他精品產區不同,越南咖啡產業97%為羅布斯塔品種,長期為即溶咖啡與商業配方提供原料。這個始於1990年代經濟改革的產業巨人,正在經歷一場從「量產」到「質變」的轉型。
近年隨著精品咖啡浪潮興起,越南中部高原開始種植阿拉比卡(Arabica),並嘗試水洗(Washed)、蜂蜜(Honey)等精品處理法。了解越南咖啡的產區特性、品種分布與產業轉型挑戰,是觀察亞洲咖啡市場發展的重要視角。
越南咖啡種植面積達 60 萬公頃,集中在中部高原(Tây Nguyên)五省:得樂(Đắk Lắk)、得農(Đắk Nông)、嘉萊(Gia Lai)、崑嵩(Kon Tum)、林同(Lâm Đồng)。海拔 400–800 公尺,年均溫 21–25°C,乾濕季分明。
產量:羅布斯塔每公頃產量 2.5–3.5 噸,是阿拉比卡的 2–3 倍。
抗病性:天然抗葉銹病(Coffee Leaf Rust),降低農藥成本。
氣候適應:耐高溫高濕,適合越南熱帶季風氣候。
經濟效益:生豆收購價每公斤 $1.5–2.5 美元,雖低於阿拉比卡但總收益高。
產業規模與出口:越南年出口咖啡豆 140–160 萬噸,主要市場為歐洲(40%)、美國(20%)、日本(15%)。雀巢(Nestlé)、星巴克(Starbucks)等國際品牌採購越南羅布斯塔作為即溶咖啡與深焙義式配方基底。得樂省邦美蜀(Buôn Ma Thuột)是全球最大羅布斯塔貿易中心。
傳統越南羅布斯塔採用自然日曬(natural drying),將整顆櫻桃在水泥地或塑膠布曝曬 15–20 天,但品質管控鬆散,常混入未成熟豆與雜質。部分農戶使用機械乾燥降低人力成本,但高溫(60–70°C)破壞風味。優質羅布斯塔需水洗處理(Washed)與精選篩分,但比例不到 5%。
林同省位於越南南部高原,首府大叻(Đà Lạt)海拔 1,500 公尺,是越南唯一適合阿拉比卡種植的產區。年均溫 18–23°C、日夜溫差達 10°C,氣候接近中美洲。阿拉比卡產量約 3–5 萬噸,佔越南總產量 2%。
法國殖民時期(1900–1950)引進鐵比卡(Typica)與波旁(Bourbon)品種,建立莊園系統。K'Ho 族原住民保留傳統種植技術,在松樹與咖啡間作系統中維持生態平衡。
近 10 年林同省出現精品咖啡先驅,如 Cầu Đất Farm、Arabica Đà Lạt Specialty Coffee,導入水洗與蜂蜜處理:
林同主要種植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imor/Catuai)與部分鐵比卡(Typica)。水洗處理的阿拉比卡呈現柔和果酸、巧克力、堅果風味,Body 中等,杯測分數 82–85 分。相較中美洲同品種,越南阿拉比卡酸質較低、甜感較平實,反映海拔與土壤差異。
得樂省的邦美蜀(Buôn Ma Thuột)是全球最大羅布斯塔產地,年產量 50–60 萬噸。嘉萊省的波來古(Pleiku)、崑嵩省則為第二大產區。海拔 500–800 公尺,年降雨 1,800–2,500 mm,玄武岩紅土富含鐵質。
水洗處理(Washed Robusta):去皮後發酵 12–18 小時,清洗黏膜,帶殼曝曬至含水率 12–12.5%,降低土味與苦味。
篩選分級:Screen 18(豆目最大)與 Screen 16,剔除破損豆與黑豆。
杯測評分:優質羅布斯塔杯測可達 80–82 分(專用 Robusta Q Grader 系統),呈現巧克力、堅果、穀物風味,苦味溫和。
2010 年後出現「Fine Robusta」概念,強調精選處理與風味乾淨度。越南 Trung Nguyen Coffee 集團推動羅布斯塔精品化,開發單一莊園羅布斯塔,出口至義大利、德國作為義式配方用豆。
農業技術升級方面,越南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推動「4C 認證」(Common Code for the Coffee Community),輔導小農改善栽培技術、減少化肥用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目前約 30% 咖啡園達到永續認證標準。
越南咖啡文化獨樹一幟,與西方精品咖啡強調單品風味不同,越南人偏好深焙濃郁、加煉乳(Cà phê sữa)的飲用方式。這種風格源自法國殖民時期與本地飲食習慣融合。
越南滴漏壺使用 15–20 g 深焙粉(研磨度中粗),以熱水(90–95°C)緩慢萃取 4–6 分鐘,滴入杯中。萃取液濃度高(TDS 8–12%),直接飲用或加煉乳與冰塊。
煉乳的歷史原因:法國殖民時期新鮮牛奶取得不易,煉乳成為替代品。越南羅布斯塔的強烈苦味與煉乳的濃厚甜感形成平衡,創造獨特口感。現代越南咖啡館仍保留此傳統,並發展出椰奶咖啡(Cà phê cốt dừa)、雞蛋咖啡(Cà phê trứng)等創意變化。
越南傳統烘焙使用直火滾筒,烘至深焙至義式烘焙度(Agtron 35–45),甚至添加奶油、魚露、鹽等調味。此法強化焦糖化與煙燻味,掩蓋羅布斯塔的生澀感,但與精品咖啡追求原味的理念衝突。
氣候變遷衝擊:越南中部高原近年面臨乾旱(2019–2020 年降雨量減少 30%)與極端氣候,影響咖啡產量與品質。羅布斯塔雖耐旱,但長期缺水導致產量下降 15–20%。
咖啡種植需大量灌溉(每公頃年用水 10,000–15,000 立方米),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越南政府推動滴灌系統(Drip Irrigation)與雨水收集,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40%。
林同省阿拉比卡雖具潛力,但面臨三大挑戰:
越南咖啡協會(VICOFA)與國際組織合作,推動「越南精品咖啡計畫」,目標 2030 年阿拉比卡產量提升至 10 萬噸(佔比 5%)。重點策略包括:
等級選擇:Grade 1(瑕疵少於 8 個/300 g)或 Screen 18 精選。
處理法:優先選擇水洗處理(Washed Robusta),避免傳統日曬的土味。
新鮮度:越南全年採收(主產季 10 月至隔年 3 月),建議 6–12 個月內批次使用。
含水率:12–12.5%,過高易霉變。
產區確認:指定林同省大叻(Đà Lạt)產區,海拔 1,400 公尺以上。
處理法:水洗(Washed)或黃蜜(Yellow/Honey)處理,風味較乾淨。
杯測驗證:要求供應商提供杯測報告,確認無缺陷風味。
義式配方:越南羅布斯塔佔比 15–30%,提供厚實 Body 與持久餘韻,降低成本。搭配巴西日曬(40–50%)與哥倫比亞水洗(20–30%),適合奶咖基底。
冰咖啡:深焙羅布斯塔(一爆密集後 4–5 分鐘)適合越南滴漏冰咖啡,濃郁不酸,耐冰塊稀釋。
即溶咖啡:商業級羅布斯塔供應即溶咖啡工業,萃取率高、成本低。
烘焙參數建議:
越南羅布斯塔多為平地機械化種植(海拔 400–800 公尺),採用自然日曬或機械烘乾,風味呈現穀物、土味、苦味較重。印尼羅布斯塔(如蘇門答臘)部分採用濕刨法(wet-hulling),Body 更厚重、有草本調性。品質上,精選水洗越南羅布斯塔(Grade 1)可達 80+ 分,風味較乾淨,適合義式配方;印尼羅布斯塔多為商業級。
若追求 CP 值,越南林同省阿拉比卡是可行選擇。水洗處理的卡杜拉、卡杜艾呈現柔和酸質、巧克力、堅果風味,杯測 82–85 分,價格比哥倫比亞低 20–30%。但風味複雜度與明亮度不如非洲或中美洲豆,適合作為義式配方輔助豆(15–25%)或入門級單品。若追求頂級風味,建議仍選擇傳統精品產區。
歷史原因是法國殖民時期鮮奶取得困難,煉乳成為替代品。風味上,越南深焙羅布斯塔苦味強烈、酸質低,煉乳的濃厚甜感可平衡苦味,創造焦糖、奶油般口感。現代越南咖啡文化已將「咖啡+煉乳」視為標誌性飲用方式,即使有鮮奶供應,仍偏好傳統煉乳風味。
傳統深焙羅布斯塔不適合手沖,因苦味過重、缺乏酸質與香氣層次,建議使用滴漏壺或摩卡壺。林同省阿拉比卡水洗豆若烘至中焙(Agtron 60–70),可嘗試手沖:水溫 88–90°C(低於一般 92–94°C),粉水比 1:16,萃取時間 2:30–3:00,可呈現巧克力、堅果、焦糖風味,但酸質與香氣仍不如傳統精品產區。
外觀:Grade 1 生豆顏色均勻(淺棕色或灰綠色)、豆型飽滿、破損豆少於 3%。劣質豆顏色不均、有黑豆或蟲蛀。風味:優質水洗羅布斯塔呈現巧克力、穀物、堅果,苦味溫和、無土味;劣質豆有橡膠、霉味、刺鼻苦味。含水率:以水分測定儀檢測,12–12.5% 為正常,超過 13% 易霉變。建議要求供應商提供杯測報告與分級證明。
越南咖啡產業呈現「量產羅布斯塔」與「精品阿拉比卡轉型」的雙軌發展。作為全球第二大咖啡生產國,越南羅布斯塔在義式配方與即溶咖啡市場佔據重要地位,而林同省的阿拉比卡精品化雖處於起步階段,但展現潛力與 CP 值優勢。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市場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越南咖啡的關鍵不再只是產量,而是「風味表現、永續思維與產地意識」。隨著新世代農民與烘焙師的崛起,越南咖啡的未來值得被重新品味與期待。
🎯 建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