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準備豆子(提前 1 天)
研磨前的準備
- 選 5 支不同的豆子(建議:淺焙、中焙、深焙各一支,或不同產地)
- 每支豆子準備 15g(建議比例 1:18,即 8.25g 咖啡對 150ml 水)
- 豆子放進密閉容器密封保存,避免香氣流失
為什麼要提前準備?
確保所有豆子在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杯測,結果才能對比。
你有沒有進過咖啡廳,看到吧台後面放著一堆小碗,裡面裝著咖啡,旁邊放著評分表?那就是「杯測」。
杯測是咖啡專業人士的「通用語言」。烘焙廠商用它評估豆子品質、確定烘焙火候;咖啡廳用它找到最好的豆子;消費者也能用它理解「這支豆憑什麼賣這個價格」。
最廣泛認可的標準就是 SCA 杯測(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標準)。新手也能學,一次就上手。
這篇文章教你完整的杯測流程——簡單、實用、不需要專業設備。
喝咖啡是「享受」。杯測是「評估」。
杯測有嚴格的標準流程:同樣的研磨度、水溫、時間、評分表。目的是讓「評估結果」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都能對比。
例如,一支豆子在台北杯測得 85 分,送到東京也能得 85 分,因為用的是同一套標準。這就是為什麼咖啡廳菜單上會標「SCA 85 分」——這是通用的品質指標。
確保評分的 一致性、客觀性、可比較性。
工具 | 說明 |
---|---|
杯子 | 標準白瓷杯,容量 150ml,一套通常 5–6 杯 |
研磨機 | 毛細磨豆機(不要用轉輪式);淺焙用「中粗」、深焙用「中」 |
溫度計 | 精確到 0.5°C |
計時器 | 精確到秒 |
熱水瓶 | 保溫用 |
評分表 | SCA 官方版本(10 分制) |
湯匙 | 標準不鏽鋼湯匙,用來品嚐與評估 |
咖啡秤(精確到 0.1g,例:m2 pro AI大師咖啡秤)、水質檢測器(測 pH 和 TDS)、香氣卡(風味詞彙輔助)等。初級杯測可視情況使用,新手不一定需要。但想參加認證課程就要有。
研磨前的準備
為什麼要提前準備?
確保所有豆子在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杯測,結果才能對比。
研磨標準
倒入杯子
第一次嗅香
倒完水後 3-5 分鐘,低頭聞每個杯子。這是最濃烈的香氣時刻。記錄「聞到什麼香氣」(花香、果香、堅果等)。
5 分鐘後進行
為什麼要破渣?咖啡粉浮在上面會影響風味評估。清掉它才能品嚐到真實風味。
等待冷卻
此時咖啡約降至 70°C,適合品嚐。
溫度參考
品嚐技巧(很重要)
為什麼要啜飲?空氣會激發香氣分子,讓你嚐到完整的風味。不啜飲就只是「喝」,評估會不準確。
重點:同一支豆子要品嚐 3-5 次(不同溫度階段),因為溫度不同風味會改變。
邊品嚐邊記錄,根據 SCA 評分表 10 項指標逐一評估。
10 個評估項目,每項 0-10 分(滿分 100 分)
項目 | 評估內容 | 高分特徵 | 低分特徵 |
---|---|---|---|
香氣 Aroma | 聞到的香氣 | 清晰、複雜、誘人 | 淡、模糊、不適 |
風味 Flavor | 嘴裡的整體風味 | 層次豐富、乾淨 | 平淡、有雜味 |
後味 Aftertaste | 咖啡留香時間與感受 | 長、清潔、複雜 | 短、苦澀 |
酸質 Acidity | 酸感強度與品質 | 明亮、愉悅 | 尖銳、刺痛 |
醇厚度 Body | 厚實與滑順感 | 飽滿、有重量 | 清薄、空洞 |
平衡 Balance | 各風味協調度 | 均衡、和諧 | 偏頗、不穩 |
一致性 Uniformity | 多杯品質穩定度 | 全部一致 | 有「雷杯」 |
乾淨度 Cleanliness | 是否有雜味 | 無雜味 | 有霉味或焦味 |
甜感 Sweetness | 甜感強度與品質 | 蜜香、焦糖感 | 無甜或焦甜 |
整體 Overall | 綜合主觀印象 | 高層次表現 | 缺乏吸引力 |
定義: 倒水時聞到的香氣(花香、果香、堅果等)
定義:喝進嘴裡的整體風味表現(複雜度、層次、乾淨度)
定義: 吞下後殘留的風味(持久度、乾淨度、複雜度)。
定義: 酸感的品質與強度(明亮爽快或尖銳刺痛)。
定義: 咖啡在口中的厚實感與質地(稠度、順滑度)。
定義: 酸、甜、苦、醇厚與風味之間的協調度。
定義: 多杯樣本間風味的一致性(若測試多杯)。
定義: 無雜味、無異味的乾淨程度。
定義: 甜感的強度與品質(蜂蜜、焦糖、熟果甜)。
定義: 對該咖啡整體表現的主觀評價(非其他項目的平均)。
分數區間 | 評級 | 意義說明 |
---|---|---|
90–100 | 優秀 Outstanding | 頂級精品,複雜度高,平衡感完美 |
85–89 | 很好 Excellent | 精品豆標準線,細節完整 |
80–84 | 好 Good | 風味清晰但缺乏亮點 |
75–79 | 可接受 Acceptable | 日常品質,略有缺陷 |
<75 | 有問題 Below Standard | 不建議販售或使用 |
錯誤 | 錯誤示範 | 正確做法 |
---|---|---|
用絕對分數評分 | 直接打分 | 對比 5 支豆子。這支最香給 9 分,那支最淡給 6 分。分數是「相對值」,不是「絕對值」。 |
只評一次 | 第一口評分,停止 | 從熱的時候評一次,冷卻時評一次,快冷卻時再評一次。溫度不同風味會改變,評分會不準確。 |
混淆香氣與風味 | 「香氣」和「風味」是同一個東西 | 分開記錄鼻與舌的感受 |
不記錄具體描述 | 只寫分數 | 記錄具體描述:「香氣:檸檬、蜜香 / 風味:蘋果酸、焦糖甜 / 後味:30 秒乾淨」 |
用錯誤的研磨度 | 粉太細(像細砂糖)或太粗(像粗鹽) | 中粗,像糙砂糖大小 |
項目 | SCA 杯測 | 日常品嚐 |
---|---|---|
目的 | 客觀評估品質 | 享受風味體驗 |
工具 | 標準化流程與器具 | 自由沖煮 |
適用對象 | 烘焙師、廠商、競賽 | 消費者、咖啡愛好者 |
評價方式 | 客觀、可對比性強 | 主觀感受導向 |
即使是日常喝咖啡,理解 SCA 邏輯後,你會更懂得分析「為什麼喜歡」。
A:完全可以。你甚至不需要所有專業工具。普通的碗、計時器、溫度計就夠。
A:空氣激發香氣分子。單純「喝」只能嚐到 30% 風味,啜飲能讓你感受 100%。這是杯測的核心技巧。
A:不一定。官方評分(如 SCA 85 分)是「客觀品質評估」(沒缺點、平衡好)。 你的評分是「主觀偏好」(根據個人喜歡調整)。有人喜歡高酸、有人喜歡高甜。兩者都有效。
A:從「對比杯測」開始。買三支完全不同的豆子,同時杯測,依流程操作並記錄風味差異。差異會很明顯,你會快速理解評分項目的意義。
A:SCA 評分表全球通用。不同國家杯測師可互相比對。
咖啡廳老闆
可以印這篇文章給客人,帶他們理解「為什麼這支豆賣這個價格」。客人懂了杯測,就能理解你精選豆子的用心。
咖啡愛好者
不一定要完全按照 SCA 標準。但懂了杯測的邏輯,日常品嚐咖啡時就能用「更專業的視角」,分析「為什麼我喜歡這支豆」。
杯測的目的不是「評分最高就是最好喝」,而是 「透過標準化流程,客觀理解咖啡的特性與品質」。
你喜歡的咖啡不一定分數最高,但懂得分析「為什麼喜歡」,才是真正進步的開始。
下次喝咖啡時,用杯測的視角去感受,你會發現——同一支豆,也能喝出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