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式咖啡(Espresso)起源於 19 世紀末的義大利,最初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沖出一杯濃縮咖啡而誕生。隨著濃縮咖啡機的發明與普及,義式咖啡逐漸成為現代咖啡文化的核心,不僅是咖啡館標準飲品,也奠定了拿鐵、卡布奇諾等多種衍生飲品的基礎。
對義式咖啡而言,精準萃取非常重要:短短 25–30 秒的萃取時間,任何粉量、研磨粗細、注水流速的微小偏差,都可能造成苦澀過重或風味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專業設備與數據化操作變得不可或缺,能確保每杯濃縮的風味穩定、層次完整。
只要精準掌握粉量、萃取秒數與產出液量,就能穩定重現黃金比例。透過 M2 Pro AI大師咖啡秤的數據化監測,即使在家也能複製專業咖啡館的風味。
義式咖啡的黃金基準,通常設定在 18g 粉量。若粉量不足,風味會偏淡;若粉量過多,則容易阻塞水流並產生過度萃取。使用 M2 Pro AI大師咖啡秤,可以避免 ±0.5g 的誤差,確保每一次沖煮都從相同基準開始。
萃取時間一般建議落在 25 秒上下。過短會導致咖啡偏酸,過長則會苦澀。傳統依靠手動秒錶容易誤差,但 M2 PRO 具備自動計時功能,在開始沖煮時立即啟動,幫助使用者精準追蹤秒數。
義式咖啡的典型比例是 1:2,也就是 18g 粉對應 36g 液體。液量不足會影響平衡感,過多則風味稀釋。M2 PRO 在 MD3 義式模式下,能即時顯示產出重量,並搭配流速顯示,讓咖啡師清楚掌握濃度走向。
總結:粉量決定基礎,秒數影響平衡,產出液量則牽動濃度。三者合一,才能真正掌握義式咖啡的精華。
例如 18g 咖啡粉若偏差 0.1g,萃取液量可能差 0.2–0.3g,對濃度與口感有明顯影響。使用 M2 PRO MD3 模式,可以即時顯示重量,幫助保持每杯一致。
流速過快(如 18g/s)容易萃取不足,酸味偏重;過慢(如 12g/s)則會造成過萃取,苦味增加。MD3 即時流速顯示可幫助調整注水節奏,確保萃取均勻,數據化呈現每秒液量變化。
M2 PRO 可自動累計注水量與時間,進一步分析不同粉量、流速下的萃取效果。透過長期記錄,進階咖啡愛好者能建立個人專屬的黃金比例與最佳萃取時間表。
📌 分段萃取、前段悶蒸與尾段慢拉可調整風味層次。搭配 MD3 流速顯示與自動歸零,更精準掌握每段注水與液量。
💡 補充說明:若你偏好輕便裝置,Matrix S3 Metal 手沖義式口袋金屬咖啡電子秤、 Matrix G1 FlowBar 便攜式玻璃金屬流速咖啡電子秤同樣能應用於義式咖啡。它具備 0.1g 精度與秒錶功能,能輕鬆完成「18g 粉、36g 液、25 秒」的黃金比例萃取。雖然沒有 M2 PRO 的多模式數據化分析,但在日常或隨身沖煮中,依然能提供穩定可靠的表現。
Matrix G1 FlowBar 便攜式玻璃金屬流速咖啡電子秤
一杯理想的義式濃縮,常見設定為 18g 粉 → 36g 液體 → 約 25 秒完成。M2 PRO 能在萃取過程中顯示流速變化,協助判斷是否出現過快或過慢的情況。若水流穩定在白色區域,表示萃取均衡;若偏向橘色或紅色,則顯示水流過快或過慢,須及時調整研磨度或填壓力道。
透過 M2 PRO 的數據化監測,使用者能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口味的烘焙對應比例。
除了數據與比例,義式咖啡的風味也需透過感官品嚐判斷。關鍵可從五大層次分析:酸、甜、苦、香氣與餘韻。
萃取時間過短(如 25 秒)可能酸味偏重,但香氣與甜感仍清晰;萃取時間過長(如 30 秒)酸味下降,甜味與苦味更突出,形成不同層次的口感。
苦味通常隨萃取時間增加而加重,而香氣則隨粉量、流速及水溫的控制而明顯提升。精準掌握 25–30 秒的萃取時間,可呈現咖啡豆特性香氣,避免苦澀過度影響整體風味。
萃取完成後的餘韻能反映整體平衡。短時間萃取偏清爽、酸明顯;長時間萃取濃郁、苦味明顯。透過舌頭判斷酸、甜、苦、香氣和餘韻的比例,可微調粉量、研磨粗細與流速,找到個人理想口感。
即使有 M2 PRO 的數據監控,也建議透過品嚐建立直覺感受。數據與感官結合,能幫助進階咖啡愛好者更精準地微調萃取參數,達到專業水準的風味表現。
A1:義式咖啡通常採用 1:2 的比例,而手沖多為 1:15–1:17。義式的濃縮度更高,風味更集中。
A2:MD3 模式針對義式咖啡設計,具備即時流速顯示與自動歸零,比傳統電子秤更能精準還原專業沖煮數據。
A3:非常適合。即使是入門義式咖啡機,M2 PRO 也能協助控制比例與萃取時間,提升穩定性。
A4:25 秒是黃金參考值,但仍須依照豆子的烘焙程度與研磨粗細調整,建議透過數據觀察進行微調。
A5:若過快,可調細研磨或加強填壓;若過慢,則應調粗研磨或減輕填壓。M2 PRO 的流速顯示能幫助即時判斷並修正。
A6:M2 PRO 提供多種模式,不僅適合義式,也能用於手沖咖啡、特殊沖煮器具(如 Chemex),甚至流速練習,適合各種咖啡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