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的沖煮學中,粉水比(Coffee-to-Water Ratio)與 粉液比(Coffee-to-Brew Ratio)是兩組關鍵的萃取參數。對許多咖啡愛好者而言,這兩者看起來只是一組數學比例,但其實背後反映的是一杯咖啡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萃取邏輯與濃度演化過程。
你可能會好奇:我只是想煮一杯好喝的咖啡,為什麼還要理解這麼複雜的概念?答案很簡單:想穩定煮出自己想要的風味,就不能再「憑感覺」沖煮。
本文將從基礎定義、差異解釋、風味影響、萃取邏輯,到實務操作全面剖析,帶你從理論到實戰,全面掌握粉水比與粉液比這兩組風味密碼。
粉水比 = 咖啡粉重(g) / 注入熱水量(ml)
☝️觀念釐清: 粉水比是「原始設定」,屬於理想條件的參數。即使後續操作有所變動,粉水比的數值本身不會改變。
粉液比 = 咖啡粉重(g) / 最終咖啡液重(g)
實例:15g 咖啡粉 + 240ml 熱水,最終得到 210–218ml 咖啡液。(因為有部分水被吸附)
粉水比 = 1:16,但粉液比 = 1:14。
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參數一致,卻沖出不同風味的原因。
雖然很多人習慣只看粉水比來抓沖煮參數,但忽略了沖煮過程中的水分損耗,可能會導致風味不穩。來看看這段萃取背後的秘密:
比較項目 | 粉水比 | 粉液比 |
---|---|---|
計算對象 | 咖啡粉 / 注水量 | 咖啡粉 / 成品咖啡液 |
意義 | 沖煮架構與理想參數 | 實際成品濃度與感官指標 |
變動性 | 穩定 | 受操作與環境影響大 |
影響因子 | 僅取決於前期設定 | 吸水量、粉層、水溫、濾杯設計、萃取時間 |
📍重點提醒: 真正影響「味道」的是粉液比,因為它反映了咖啡液中可溶物質濃度(酸、甜、苦、醇厚)。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是專業評鑑中常用的濃度指標。它會隨著粉液比而變動,直接影響風味厚薄與平衡感。
TDS 值 | 對應粉液比 | 風味感受 |
---|---|---|
1.10%–1.35% | 約 1:15~1:16 | 清爽,果酸感明顯,適合淺焙、果酸型豆 |
1.35%–1.55% | 約 1:13~1:14 | 平衡,中焙熟果調 |
1.55%–1.75% | 約 1:12~1:13 | 濃厚,適合深焙、堅果、巧克力調 |
>1.75% | <1:12 | 苦感、油脂強烈,易過度萃取 |
📝 操作重點: 控制流速、悶蒸、注水階段一致性,避免通道效應導致萃取不均
📝 高敏感度操作,建議使用義式機搭配壓力控制。
📝 粉液比與粉水比接近,建議使用 1:8 可得濃縮液,再依喜好稀釋為 1:12~1:15 的飲用濃度
📌 推薦工具: 高精度電子秤(如 Matrix M2 Pro)
粉水比與粉液比,是你掌控咖啡濃度與風味平衡的雙重關鍵。前者是架構,後者是驗證;學會這兩者,是從感覺沖煮進入科學萃取的重要一步。
下一次沖煮時,不妨記錄這兩個數值,找出屬於你自己的黃金比例。